2015年6月1日,“东方之星”号客轮倾覆。这起事故或将成为建国以来长江上伤亡最大的一次事故。悲痛、震惊、疑问,同“东方之星”游轮一起浮在江面。
沉船事故之后,亿万目光汇聚下,举国召集各方力量,救援不惜代价。狂风暴雨中蛙人一次次下潜寻人,当地出租车挂上黄丝带,免费载送家属... ...政府高效的救援、民间温暖的互助,是对灾难的抗争,是对生命的敬畏。所有的努力,为了让逝者安息,也为了让生者无愧于那些用生命换来的教训。
回想2014年韩国“岁月号”,海难事故是一面镜子,它照出了现代社会的局限性,照出了安全在社会繁荣表面光鲜之下的脆弱。这是我们容易看懂的外国灾难,中国社会曾经陷入类似的困境,回忆我们有过的反应,以及自我评价和总结,我们应有新的悟得。防止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是现代社会永恒的挑战,韩国海难还告诉我们,对付这一挑战的结果,与社会发达程度有关,但不是绝对对应的。客观而言,相对于中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,中国的救援能力反而提升较快。
痛定思痛,查明沉船事故的真实原因,这一定也是遇难者家属和所有人的心愿。悲剧之后,善良的人们难免会假设,如果“东方之星”更有安全意识,在暴风雨天气没有急着赶路;如果龙卷风预警能够实现;如果第一时间能发出求救信号... ...悲剧情节会不会有所不同?教训就藏在这些“如果”之中。
天灾无法阻挡,但尽量规避灾害、减少损伤,是人力可为。侥幸的背后,或许存在安全意识差别。交通运输部此前也称,事件调查将以“决不护短、决不掩饰”的原则开展。希望能尽快查清导致悲剧的各种因素,对可能的错误严肃问责,进而完善有针对性的应对预案,填补所有可能的安全漏洞。
隐隐的警钟在敲响,社会在变化、进步,随着生活方式改变,人群可能在传统生产、生活范畴之外的地方集聚,安全不能仅依赖过去的管治方式,但从个人到各类组织、机构,安全意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,有没有跟上变化了的世界?
以游轮旅游来说,轮船除了备齐相应的救生设备之外,有没有对乘客进行必要的安全逃生教育;船体结构和后续装修,有没有充分考虑抗风险能力;在气象预警和轮船应对之间,有没有建立顺畅的沟通... ...这些基础性的工作,风平浪静时未必受关注,一旦风云突变,就是致命考验。在对经济对财富的追逐途中,要补上这些安全功课,这是社会文明的应有底色,也是生命安全的最终保障。
悲伤是悲伤者的墓志铭,是去往未来的通行证。家属们的悲伤,我们感同身受,愿陪伴他们共渡艰难。但时间总是流逝,未来会不期而至。悲伤之后重新起航,要把遇难者留在心里,要把所有的教训镌刻心底。
评论